隨著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,業已形成的可行機制以及脫貧經驗智慧,如何更好用于鄉村振興?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,多位代表委員從產業發展、人才培養、鄉村治理等方面話“銜接”之道。
謀劃特色產業:從“被動扶”到“主動興”
今年初,一部大熱影視劇《山海情》展現了中國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史。作為影視劇中西海固地區的一部分,固原市是寧夏脫貧攻堅“主戰場”之一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,固原市委副書記、市長馬漢成介紹,固原市正著眼抓細特色產業提質,如建設肉牛良種繁育基地等,“讓農民兄弟‘發牛財’?!?/span>
從“被動扶”到“主動興”,全國人大代表、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李郁華認為,要順利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換,必須從根本上遏制產業扶貧的短期化偏向,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長效機制。
“對西部深度貧困地區而言,‘貧’就貧在產業、‘困’就困在產業?!彼ㄗh加快推動東西部共建“飛地經濟”,以“飛地產業園”模式支持產業發展。
全國政協常委、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、民盟湖南省委會主委楊維剛建議健全扶貧產業發展用地、環保、信貸等配套政策,深化“龍頭企業+產業基地+貧困戶”的利益聯結機制,實現小農戶、經營主體、集體經濟組織三方共贏。
吸附優質人才:從“引不來”到“留得住”
中國脫貧攻堅歷程中涌現出不少人物典型,鄉村振興之關鍵也在“人”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僑聯副主席、寧夏僑聯主席朱奕龍認為,為激勵有志青年扎根基層,應完善農業科技人員創收創業雙豐收機制,讓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,同時建立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。
從“引不來”到“留得住”,楊維剛表示,要堅持“內育”與“外引”結合,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、鄉土能工巧匠人才培養扶持力度,搭建返鄉人才和大學生村官創業服務平臺,支持基層運用雙向兼職、技術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。
“鄉村現在缺的是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,我們歡迎鼓勵這樣的年輕人來到村里,建議可以給他們農村合作社股份的經營權,吸引他們留下來,更好地參與到管理中來?!比珖舜蟠?、浙江省武義縣柳城畬族鎮青坑村村委會主任俞學文說。
加強鄉村治理:從“強保障”到“優服務”
在這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基礎上,應如何構建有效的鄉村振興治理體系?
全國政協委員、廣西柳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韋震玲認為,脫貧攻堅期間,國家針對貧困人口建立了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教育保障體系,在鄉村振興階段,一方面需要考慮保障體系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,另一方面還需狠抓服務質量,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。此外,還應考慮到農村居民多樣化的需求,順應信息化、智能化發展趨勢,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“智慧鄉村”建設,打通服務百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路南街道方林村黨委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方中華亦建議,要注重數字賦能加強鄉村規劃,以數字+要素、數字+產業、數字+生態等形式,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。
他還提出,鄉村治理現代化應被擺上“議事廳”,讓村民拿著章程辦事、村干部對照章程履職,實現“人管制度、制度管人”,打造鄉村善治格局。